現在,女籃亞洲杯的賽程已經圓滿結束了,男籃亞洲杯馬上就要開始啦。中國男籃的陣容問題成了大家現在熱議的焦點。
在這次賽事之前,中國男籃一直飽受傷病困擾。核心隊員周琦、張鎮(zhèn)麟和曾凡博都因為受傷,暫時沒辦法歸隊。特別是周琦的傷情,大家都特別關注,外界還一度猜測他能不能趕上亞洲杯比賽。最近,周琦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說,他已經去洛杉磯做更深入的檢查和康復治療了,恢復健康是眼下最重要的事。他這話好像間接證明了他可能缺席這次亞洲杯,這就讓球隊在比賽里的競爭力打了個大大的問號。
周琦缺席,不光影響了中國男籃的內線實力,也給年輕球員楊瀚森的選擇帶來了額外的壓力。楊瀚森作為新秀,本來打算專心備戰(zhàn)NBA生涯,可球隊陣容的困境讓他有點左右為難。留在海外訓練,能更好地提升他的個人能力和競技狀態(tài),還能避免因為疲勞參賽受傷,這對他NBA新賽季的表現很重要;可國內的球迷和輿論又都盼著他回來,希望他能彌補內線短板,幫中國男籃在亞洲賽場上取得更好的成績。這種矛盾讓楊瀚森的處境變得很艱難。
籃球評論員楊毅對現在的情況發(fā)表了很直接的看法。他直接指出,中國籃球在夏天的整體表現不太好,U19男籃和U19女籃的成績都沒達到預期,所以大家對中國男籃在亞洲杯上的表現期望更高。但是主力球員受傷不能參賽,楊瀚森回來好像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。在楊毅這決定有點無奈,中國籃球面臨著不能忽視的系統(tǒng)性難題,現在臨時補救可能沒法從根本上改變局勢。
這情況讓人不禁想起20年前的王治郅。王治郅是當時中國籃球的領軍人物,他在NBA執(zhí)教和國家隊召喚之間做選擇的事,到現在還被大家傳頌?,F在,楊瀚森好像也在經歷類似的矛盾和掙扎。一邊是個人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長遠利益,一邊是球隊整體成績的迫切需求。怎么權衡這兩者,既考驗著楊瀚森的決策能力,也反映出中國籃球在資源管理和長遠規(guī)劃上的難題。當我們把目光從賽場移開,更值得思考的是,中國籃球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道路還有很多挑戰(zhàn)。
內容及圖片來源于公共網絡,如有問題和不當之處請聯系作者刪除。